世界衛生組織(WHO)與國際老年癡呆症協會發布「癡呆症為公共衛生重點」的報告,指現時全球癡呆症(又稱為失智症)患者接近3560萬人,預計在2030年將會倍增,而至2050年則會升至1億1千萬。
現時,多於50%癡呆症患者是生活在中等至低收入地區,預期至2050年,這個情況將增加至70%。癡呆症對社會和經濟影響至深,而目前尚未得到社會的重視。
治療及照顧癡呆症患者的醫療開支全球每年高達6千億美金,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0.1%,當中包括因照顧癡呆症患者而失去的工作收入,癡呆症更會給患者家庭及照顧者帶來精神和經濟壓力。
癡呆症通常在疾病後期,患者出現明顯病徵時才會被診斷,即使在先進國家,亦只有五分一的患者可在較早階段被確診。再加上患者家庭認為家有癡呆症患者並不光彩,刻意把患者與公眾隔離,導致延誤求診及失卻醫療援助的時機。
報告認為,全球都應加強應付癡呆症的能力,提高公眾對癡呆症的認識及減低歧視,及早檢測,提供必要的治療及關懷,盡量減低老年癡呆症所帶來的負擔。
癡呆症是一種慢症腦部疾病,最常是因阿爾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或中風而致,疾病會影響記憶、思考、行為和日常活動能力,嚴重時連家人都不認識。
美國芝加哥 Rush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一項研究發現,透過多做家務,可讓長者較不易得到老年癡呆症。研究在716個平均80歲的長者中進行,經過三年觀察,發現愈不做活動的長者,得到阿爾茲海默氏症的比例愈高。研究人員建議,長者只需參與簡單的家務,如洗衣服、打掃等日常家事,便可減低45%患病風險,除活動外,亦要配合簡單均衡飲食。香港人喜歡請外傭做家事,減少長者操勞,似乎並非照顧長者的最佳方法。
資訊來源:Dementia cases set to triple by 2050 but still largely igno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