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健康新聞

Community Health News

社區與健康息息相關,因此,我們儘量搜邏所有關於醫療和健康的社區新聞,希望可以使你更快捷地掌握社區最新動態, 好讓我們一起推動健康飲食、預防疾病傳播、注意用藥安全、及營造健康的社區。

慢病共治計劃增血脂檢查

醫務衞生局公布,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下周五起擴展服務,增加血脂檢查。此外,下月15日起,全港增設超過20個服務點,為沒有參加慢病共治計劃的合適地區康健中心和康健站會員提供專屬護士診所和專職醫療服務。 慢病共治計劃的參加資格維持不變,即45歲或以上未曾確診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的香港居民,而政府提供的診症資助額和參加者須支付的共付額也維持現時水平。 若參加者被診斷出高血脂,第一年可享有最多四次資助診症,由第二年起則每年最多兩次。若他們同時被診斷為血糖偏高,或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壓,則可分別享有每年最多四次或六次資助診症。 此外,慢病共治計劃下的專屬護士診所和專職醫療服務下月15日起將加強足病診療服務。 足病診療師會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的參加者進行足部評估。 同日起,專屬護士診所和專職醫療服務擴展至地區康健中心會員。 專屬護士診所會為有需要的會員提供初步膝部骨關節炎和背痛評估、基本自我管理及飲食建議和輔導、檢驗肌肉關節功能,以及婦女常見病的檢查;職業治療師、中醫師、物理治療師、言語治療師、營養師會提供專職醫療服務。 康健中心會員接受專屬護士診所和專職醫療服務會使用共付模式,合資格人士可獲政府提供部分資助並支付指定共付額以接受服務。 慢病共治計劃自推出以來反應良好,至今已有超過十萬名市民參加計劃。截至本月12日,約62,700人已完成篩查,其中約24,200人即接近四成被診斷為血糖偏高、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壓,已開始接受治療。

加載原文網頁

響應「世界口腔健康日」衞生署呼籲市民齊齊守護口腔健康 「青少年護齒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同日開展服務 鼓勵終身保護牙齒

加載原文網頁

衞生署撤銷銅鑼灣一間日間醫療中心牌照

加載原文網頁

京士柏用地維持醫療用途

醫務衞生局表示,政府現階段並無計劃將京士柏用地作醫療以外的其他用途。政府將於檢視第二個醫院發展計劃時,一併考慮京士柏用地未來的醫療用途和發展計劃。 醫衞局回應傳媒有關伊利沙伯醫院搬遷、京士柏用地日後用途的查詢,指為配合醫院管理局第一個醫院發展計劃,伊利沙伯醫院的服務預計於2026年年初起陸續搬遷至位於啟德發展區的新急症醫院。 屆時伊利沙伯醫院大部分臨床住院服務,包括急症室服務,將會遷移到新急症醫院,而伊利沙伯醫院將繼續保留日間醫療中心(新翼)於京士柏用地。 新急症醫院位於九龍的中心地帶,會與九龍城區內的聖母醫院、香港佛教醫院、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同屬九龍中聯網內的廣華醫院、九龍醫院和其他醫院,以及伊利沙伯醫院日間醫療中心(新翼)組成服務網絡,為區域內居民提供全面的醫療服務。 醫管局一直就新急症醫院的各項配套,與運輸署等相關部門保持緊密聯繫。至於公共運輸服務,運輸署會因應新急症醫院項目的進度和預計完工日期,預先規劃適切的公共交通服務,並繼續密切留意區內發展,按實際情況調整或加強區內的公共交通服務,以配合乘客需求,務求進一步提升新急症醫院附近的交通網絡。 醫衞局現正與醫管局檢視第二個醫院發展計劃。伊利沙伯醫院臨床住院服務搬遷至新急症醫院後,京士柏用地將有空間發展醫療服務。考慮到地理位置交通方便,根據九龍市區人口需要於京士柏用地擴展日間醫療服務是可行選項。

加載原文網頁

筲箕灣社區客廳開幕

筲箕灣社區客廳今日開幕,為港島區首間社區客廳,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指,此社區客廳面積約2,700平方呎,預計可服務330個劏房戶,全年服務五萬人次。 陳國基出席開幕典禮後會見傳媒時表示,筲箕灣社區客廳體現社區客廳試行計劃的三個要素,即生活空間、社區支援和關愛共融。 他指出,筲箕灣社區客廳設有備餐間、洗衣房、閱讀閣、兒童遊戲角、淋浴間等,設施一應俱全,能滿足用戶日常生活的需要。此處也提供社區資訊、講座和社區服務轉介,工作人員親切友善,細心照顧用戶的生活所需,協助住戶融入社區。 此外,社區客廳會聯繫商界和地區組織提供物資捐贈及義工服務,也是街坊的聚腳點。陳國基認為,街坊可透過社區客廳互助共享、擴闊人際網絡,一同構建關愛共融的社會。 陳國基並宣布,除了今天開幕的筲箕灣社區客廳,位於九龍城的高山道社區客廳將於下月開幕,而位於太子、深水埗、九龍城區的另外三間社區客廳正在籌備當中。換言之,今年將新增五間社區客廳,超出施政報告提出今年新增三間社區客廳的目標。 目前五間已開幕的社區客廳合計可服務2,080個劏房戶,全年服務32萬人次。日後九間社區客廳預計可惠及4,000個劏房戶,全年服務超過60萬人次。

加載原文網頁

輔助醫療業修訂條例草案將刊憲

政府擬修訂《輔助醫療業條例》,移除不合時宜的限制,讓病人可在指定條件下無須醫生轉介接受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服務,以及容許專職醫療業人員接受中醫師轉介。條例草案周五刊憲,預計下周三在立法會進行首讀。  政府指,《輔助醫療業條例》1980年制定以來,「輔助醫療業」一詞沿用逾40年。考慮到條例下五個專業在本港醫療體系擔當的角色日益重要及專門化,條例草案將以「專職醫療業」一詞取代「輔助醫療業」,以反映這些專業於醫療系統、特別是基層醫療的重要功能及提升專業地位。 條例草案並提出優化即將易名為專職醫療業管理局的輔助醫療業管理局,以及其轄下五個管理委員會的組成和結構,讓有關架構可更有效發揮其規管功能,進一步提升代表性及公信力。 此外,為應對人口老化和慢性疾病病患率上升為醫療系統帶來的新挑戰,政府致力發展基層醫療,鼓勵市民就常見的病症盡早在社區求助,容許病人在指定條件下直接接受物理治療和職業治療及早治理是關鍵元素之一。 條例草案訂明在三種情況下病人可無須經醫生轉介而直接尋求有關治療服務,包括就獲認可臨床指引訂定的健康狀況尋求服務、病人過去12個月內曾獲註冊醫生或註冊中醫師診斷其健康狀況,以及物理治療師和職業治療師可在管理局同意的緊急或其他情況和社會服務,無須醫生轉介直接為病人提供服務。 為配合中醫藥作為本港醫療體系組成部分,條例草案提供法律框架,讓專職醫療業人員在適當情況下接受中醫師轉介。中醫業需與相關專職醫療業就知識、技能、專業能力和操守等所須的專業標準取得共識,以制訂執行細節並更新專業守則。因應中醫醫院臨床及營運需要,院內相關專職醫療業人員可接受中醫師轉介,以配合該院今年年底起分階段投入服務。 因應公營醫療系統個別專職醫療業人手持續短缺,政府亦將引入「有限度註冊」新途徑,在無損專業水平為前提,容許合資格非本地培訓專職醫療業人員受聘於指定機構從事其專門範疇的執業,申請由專職醫療業管理局負責審批。 指定機構包括衞生署、醫院管理局、基層醫療署、香港中醫醫院,以及開辦專職醫療業培訓課程的院校等。管理局可對申請人的執業施加條件,確保有關人員只能從事專門範疇的執業。有限度註冊的專職醫療人員不能直接過渡至正式註冊。 同時,政府建議開闢新的臨時註冊途徑,以便非本地培訓專職醫療業人員來港進行學術交流和臨床示範。臨時註冊有效期不得超過14天,且不可續期。 條例草案其他修訂包括將持續專業發展訂為專職醫療業人員的強制要求,以維持及提升專職醫療業整體專業水平,並更改管理局及轄下五個管理委員會的組成和結構,更好規管業界及推進跨專業協作。執業證明書的時限會延長至三年,條例下各項收費水平也會調整。

加載原文網頁

醫健通擬增可取覽資料人員類別

修訂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現有法律框架的條例草案將於周五刊憲,以配合及支援醫健通提升功能和持續發展,包括增加可取覽醫健通健康資料的醫護專業人員類別,以及認可個別境外醫護提供者。條例草案下周三提交立法會首讀。 條例草案旨在擴展和優化醫健通的資料收集、互通、使用和保障機制,以配合「醫健通+」五年發展計劃。 條例草案將提供法律框架,為市民建立更整全的個人電子健康紀錄,包括精簡同意機制,又賦權醫務衞生局局長可要求指明醫護提供者,將重要的指明健康資料存入已參與醫健通市民的個人戶口,以協助市民從醫護提供者獲取紀錄,並提高服務效率。 為配合以跨專業團隊方式提供的基層醫療服務發展,條例草案將增加可取覽醫健通健康資料的醫護專業人員類別,由現時13類法定註冊的醫護專業人員,擴展至衞生署認可專業團體所註冊的醫護專業人員,以及其他在政府和醫院管理局控制或管理的醫護機構,例如在地區康健中心提供醫護服務的指明醫護專業人員。他們為市民提供醫護服務時,可在市民同意下取覽醫健通相關資料。 電子醫療文件,例如醫生證明書、藥物處方、醫護轉介等可減少遺失紙本證明書的風險。條例草案會為經醫健通簽發或認證的電子醫療文件提供清晰法律框架,讓政府可指定醫健通作為某些醫療文件的單一簽發平台,以便集中管理,支援相關文件的使用流程。 此外,條例草案將增設條文,在能充分保障資料私隱和系統安全,以及符合指明規定和條件的前提下,認可個別境外的醫護提供者和公共健康紀錄系統,例如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下的服務提供者,讓市民更便捷和安全地跨境使用電子健康紀錄。 境外醫護提供者只在參與醫健通的市民使用其服務時,並在明確授權下,方可取覽和存放市民的醫健通紀錄;在其他任何情況下,醫健通紀錄均不會跨境傳送。 條例草案也將指明市民和指明類別的關連人士,如未成年人的家長和市民授權的照顧者,可向醫健通提供和取得市民在醫健通的資料。

加載原文網頁

2月綜援個案升0.1%

社會福利署公布,上月綜援個案195,775宗,按月增加188宗,升幅0.1%,受助總人數為262,513。 低收入個案跌1.1%,有1,354宗;單親個案跌0.3%,有19,025宗;永久性殘疾個案跌0.1%,有16,704宗。 年老個案則升0.2%,有110,943宗;失業個案升0.1%,有16,069宗;健康欠佳個案保持平穩,有27,762宗。

加載原文網頁

建三機制使體育園運作合眾望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會見傳媒的手語翻譯短片。) 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非常重視啟德體育園運作順利和符合市民期望。他認為體育園要強化機制建設,包括設立恆常會議機制、發言人機制。 李家超今早出席行政會議前會見傳媒時說,已要求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與體育園管理層設立恆常會議機制,定期舉行工作會議。 他又表明體育園要強化決策機制,已要求管理公司設立應急或處理突發事件的機制,確保管理層充分掌握在場地和前線發生的問題,並確保其決定在前線、場地有效執行。 此外,李家超說要建立發言人機制,由發言人第一時間對外發放信息,讓市民及時掌握資訊,使體育園的運作合乎政府和市民期望。 他表示,政府會與管理層保持密切溝通,確保幾項新機制運作暢順。 

加載原文網頁

兩港人獲選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傳承人劉錦棠、黃大仙信俗傳承人(義覺)道長李耀輝獲選為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香港特區政府表示祝賀。 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本月12日公布第六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全國共有942人獲選,包括上述兩名香港代表。  因應國家文化和旅遊部邀請,就第六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作推薦申報,香港特區政府經徵詢非遺諮詢委員會的意見後,推薦一直致力推廣和傳承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的劉錦棠和黃大仙信俗的李耀輝。   兩個非遺項目在2014年分別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並於2017年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加載原文網頁